<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祝福》与中国现代家园叙事的精神迷思
        发布时间: 2022-09-13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21        

          8月20日晚,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邵宁宁教授应邀做客文澜讲坛,在浙江图书馆B站官方账号为大家带来线上主题讲座《<祝福>与中国现代家园叙事的精神迷思》。

         

         

          在讲座的开始,邵宁宁教授从阅读经典作品讲起,认为一部经典的作品其实应该抗拒所有对它的解说,是经得住细读的。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邵教授认为,对于现代文学真正深入的研究现在正当其时,且它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宽阔的。

          讲座围绕鲁迅的《祝福》展开,《祝福》是鲁迅作品中别具艺术光泽的一篇,《祝福》虽然只有9000字的篇幅,但深具戏剧性和命运冲突感。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深刻动摇了社会的宗教伦理基础。而随着这个基础的动摇,在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种以彼岸的虚悬为核心的虚无主义,以及种种与之相联系着的现实选择中的进退失据。

          邵宁宁教授在讲座最后总结道:《祝福》中的“我”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既不能于家乡找到一种“在家”的感觉,又不能正面回应祥林嫂有关彼岸世界的质疑,而只能于言语的敷衍中“逃”开这一切,从而这也为读者从更形而上的角度认识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